相比上述4家国企的扩张能力和大股东背景,山西省其他煤企在资源整合中的实力稍微显得弱一些。
哥本哈根会议召开在即,中国政府26日公布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到2020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这样才能够既发展了经济,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又应对了气候变化,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也提高了我们的适应能力,所以这条路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我们只能走可持续发展这条路。通过大力植树造林,中国森林覆盖率已经从18.2%达到了20%。我们也不愿意重复发达国家过去那种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方式,要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既要保持我们的发展,保证有合理的增长和排放量,又要降低温室气体增长的速度。中国在没有得到发达国家资金和技术支持的情况下采取减排行动,表明中国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为了保护全人类的利益。外交部副部长何亚非说,气候变化问题涉及到全人类的根本利益,中国政府、中国的外交一定会尽最大努力,推动哥本哈根会议取得积极成果。
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面临着巨大压力和特殊困难,特别是在目前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为何要出台这样的行动目标?中国政府本着对全人类长远发展高度负责的态度,在全面考虑中国国情和发展阶段,社会经济发展趋势、能源消费总量、节能降耗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和任务,以及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期望的基础上,制定了上述目标。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工作,在2007年就颁布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之后一些包括前苏联、荷兰、德国的学者都在作相关的热力学方面的研究,主要是为了要解决管道堵塞问题,都没有当作能源来研究。
于是,我们就从国家的专项资金里面拿出一部分再设一个小专项作前期研究。本文为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总工程师张洪涛博士接受香港电台普通话台E线金融网主持刘羽葳及堵轶文的访问摘要,他谈及可燃冰近年在中国的发展。因为高温,可燃冰就直接气化了,然后逐渐减压出来。E:青藏高原的可燃冰可供中国用多久?张:有种说法是九十年,不过这指的是资源量,不是储藏量。
现在我们得到的是推测的数量,是一种科学估计,不能作实,刚才说的九十年是保守的数字。在内地首次发现的地方,我和德国的科学家一起命名。
从七十年代开始,国际上对天然气水合物的研究形成了热潮,学术文章也开始有了,但是还只局限在学者之间。全世界来讲,顶级的调查船不多,2004年我们曾经借德国的调查船来确定中国海底有可燃冰。从全球的估算,目前在全球发现的水合物的资源量,是所有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及天然气等等)加起来的二倍。一是勘探,二是试验性开发,钻头打下去的时候就同时注入八十度的泥浆,不能是水,因为钻探需要靠泥浆,深度是一千二百米,在水合物层中间分离出天然气。
但是这些都是属于局部加热,达不到整体加热的效果。为了让大家对这个新事物有兴趣了解,就要开始作情报调研。那么高的花费一定需要国家专项资金来维持。蕴藏在冰泠地方所以,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成为可控、可利用的资源。
在九十年代中期,美国、日本及德国都已经设立了国家计划,专门将天然气水合物当作燃料来研究。然后花了1000万元这其中圈出了可能有可燃冰的五个区域,这样我们才争取了国家在2002年设立了专项资金。
科学家在实验室做了大量水合物的研究,但是并不知道自然界就有天然气水合物。接着,第三步怎么开采也是问题,目前国际上都在研究。
比如海底三百米至二千米就非常理想,全球约三分之二的海洋符合条件。这个计划里有个专项,是专门针对水合物的研究和调查。这在实验室已经成功了,但是这个办法的缺陷也非常明显。虽然效率高,但是会压力瞬间产生,之前提到的加拿大的项目最后也没有敢尝试用减压的方法采气。但是,所有科学家都否定了我的意见,认为直译更符合学术名称。另外,水合物里还含有二氧化碳,如果同时分离出来就会污染大气,会产生温室效应。
首先就是冻土带有没有可燃冰,现在发现了,有。这其实就说明翻译直接影响公众的理解,领导的支持。
第三个方法就是用一些化学物质,像盐水、甲醇、乙醇往里灌。我们2007年首次在中国南海取得可燃冰,名称沿用至今。
E:什么是可燃冰?张:可燃冰的英文叫gas-hydrate,中文学名为天然气水合物。再算上更高的燃烧效率,这个能源的前景相当大。
而要交给媒体就又减掉一半,少说一点,低调一点,我相信这是最起码的数字。所以在开采之前如果解决不了保护环境的问题,那开采依然要被一票否决。当然前提是国家有足够投入和环境评估要过关,亦要解决环境的问题。最后是陆地上的常年冻土带,如中国青藏高原地下二百米至二千米处,高原海拔三千四百米以上常年积雪不化,非常适合保存可燃冰。
加拿大就是在北极圈里的Mallik搞了个合作项目,包括美国、德国、印度都有参与。它必须在低温(0至10度)和高压(大于100大气压)的环境下才能保持稳定,在常温下较易挥发。
而且冻土地区的环境非常脆弱,中国的青藏高原是一块净土,如果无序开采可能会对全球都是灾难。但是我想老百姓不认识,领导不认识,去哪里筹资金来开展研究?但是,最后还是没有采用可燃冰。
E:温室效应会不会减少可燃冰的储量?张:根据目前的资料,气候变暖对海水上升、南北极冰川融化肯定有影响,但是对冻土带影响很小。原因是这是物质在冻土带以下二千三百米的位置,几乎不会受到地面温度变化的影响。
E:哪些地方发现了可燃冰?张:目前全球有一百一十六处发现可燃冰,海下九十八处,陆地十八处。第二阶段,有多少?不知道,现在只是估算。所以我们的起步不晚,但是进展甚慢。英国科学家首发现E:可燃冰是谁最先发现的?张:1810年,有一个叫戴维的英国科学家首次合成了带氯气的水合物,并且提出了天然气水合物的概念。
这产生非常大的压力,如一立方公里的可燃冰的气化过程,差不多也就是半个原子弹的威力了。在调研过程中我是相当失望的,当时网络不像现在那么发达,我们通过和国际上的合作搞了有限的文字资料,连图片都没有,根本不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
接下来会用十到最多十五年的时间勘探。还有南北极冰雪覆盖下的海平面也可能藏有可燃冰。
直至1965年,在前苏联的西伯利亚的麦索亚哈油气田,他们发现天然气开采完之后里的冰也随之融化,然后就发现其实就是水合物,于是顺便也开采了一些,这就开始把水合物当作燃料了而且冻土地区的环境非常脆弱,中国的青藏高原是一块净土,如果无序开采可能会对全球都是灾难。